小兒推拿穴位
開天門:
醫者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發際,推24次,常作為每次推拿的第一個步驟。有發汗解表、開竅醒神等作用??梢灾委煾忻?、發熱、頭痛、驚風、神疲乏力等癥。
推坎宮:
用兩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,一般分推24次,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個步驟。有發汗解表、開竅醒神等作用??芍委煾忻?、發熱、頭痛、目赤痛等癥。
運太陽:
用兩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在兩側顳部太陽穴上,作輕柔緩慢的環形移動,向眼方向運為補,向耳方向運為瀉。一般運24次,每運3次后輕輕按一下,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療的第三個步驟。有發汗、止汗、明目醒神等作用。
掐總筋:
用大拇指輕輕按掐腕橫紋中點,另一手握住患兒手指輕輕搖其腕關節,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個步驟。有清心火、止驚搐、暢四肢等作用,也可用于口舌生瘡、潮熱、感冒鼻塞、四肢抽掣等癥。
分推大橫紋:
用大拇指指腹自總筋向兩側分推,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個步驟。有調和氣血、止瀉痢、除寒熱、去腹脹、通二便等作用??芍委燇@風、癇癥、昏迷、抽搐、泄瀉、痢疾、黃疸、咳嗽、痰喘等癥。
拿肩井:
一手捏拿小兒的肩井穴,另一手握住小兒食指和無名指,將上肢伸搖數次。不論何種病癥進行推拿治療,都以本法作為結束手法,所以又名“總收法”(收診法)。拿肩井有暢通一身氣血等作用。
推五經:
五經指脾經、肝經、心經、肺經、腎經五個穴位,分別位于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遠端指節的指腹上,在這些穴位上運用推法治療,可以調整各臟功能,并治療相關的疾病。
(1)消化不良、嘔吐、腹瀉、食谷不化、痢疾、便秘、疳積等多屬脾經病變,治療時推脾經,以旋推為補,直推為瀉,一般多采用補法。
(2)驚風、抽搐、煩躁、氣逆、脅痛、目赤等多屬肝經病變,治療時推肝經,以旋推為補,直推為瀉(清)。一般說來,肝經宜清不宜補;如需用補法時,應補后加清,或以補腎經法代替。
(3)心悸、怔仲、貧血、高熱神昏、弄舌、小便赤澀、口舌生瘡等多屬心經病變,治療時推心經,以旋推為補,直推或掐之為瀉(清)。一般說來,心經宜清不宜補,補之恐動心火;如需用補法時,可補后加清,或以補脾經法代替。
(4)咳嗽、氣喘、痰鳴、感冒發熱、咽喉腫痛等多屬肺經病變,治療時推肺經,以旋推宜補,直推為瀉。
(5)遺尿、尿頻、骨蒸盜汗、虛喘、小便不利、下肢痿軟等多屬腎經病變,治療時推腎經,以旋推為補,直推為瀉(清),腎經宜多補少清。
推大腸:
從食指端橈側,沿食指橈側緣推至虎口,可清實熱、止泄瀉,常用以治療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癥。
推小腸:
小腸穴在小指尺側緣,主治小便短赤、遺尿、高熱不退等癥。從指端推向指根為補,從指根推向指端為瀉。
運內八卦:
內八卦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名稱,是環繞掌心周圍8個穴位的總稱。近第三掌骨小頭處為離,按順時針方向排列依次為坤、兌、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離各穴,坎與離相對,震與兌相對,乾與巽相對,坤與艮相對。震為東方,屬肝木;兌為西方,屬肺金;坎為北方,屬腎水;離為南方,屬心火。臨床上,不論患者是男是女,大多數醫師取患者左手八卦穴進行推拿。